面面俱到的「主动式悬吊」
主动悬吊可说是汽车工业的一大福音,该系统具有控制车身震动及车身高度的效用,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在增进操控性能,及保有乘坐舒适度的主要效果,不过该系统从悬吊本身的设计,到独立ECU的搭载造就其不斐价格,也因此目前都还是仅有少数高价位车种才有搭载。
文/苏祺文 图/顾宗涛
1954年雏形现身
更複杂的结构组织
大家都知道最快提升操控的方式就是换一组好的轮胎,或者搭配一组更宽、更轻的轮框提升轮胎与地面接地面积,如果还嫌不足那就铁定要更换到「避震器」,不过一旦换上阻尼更强、弹簧磅数更高的改装避震器,乘坐舒适度绝对是会受到影响,不过这几年伴随着将「科技实践」的步伐,主动式悬吊(Active Suspension)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周遭的车辆上。
主动式悬吊最主要的功能就是「自行产生作用力」,因此这类的悬吊系统的基本架构会与传统悬吊大大的不同,以汽车工业来说主动式悬吊可分为车高及阻尼调整两大类别,不过车高调整多半是所谓的气压设计,像是宾士的S系列等,而这个非关于操控面因此不在这次讨论範围内,而性能取向的主控式悬吊基本上免不了要有「独立ECU」、「Sensor」、「电磁铁」3大项目,而电磁铁阻尼棒,则是透过电,来串联阻尼油内的磁性分子结构,达到更强韧的油质进而提升操控性能,这类的设计已经是目前各大车厂的主力系统,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保有强大的舒适度,磁力作用未发生时就与一般车辆没有差异。
这样的悬吊概念其实并非这几年才出现,西元1954年通用汽车就提出这个概念,当初的概念就已经是利用感应器来侦测车体状态,透过讯息的回馈来改变避震器的阻尼强度,不过相当可惜通用汽车并未实践下去,或许是因为当年操控性要求不高,还是电子控制技术尚未成熟就不得而知。
到了1970年左右,Toyota及Volvo等车厂将主动式悬吊用在旗下的性能车款上,赛事的部分则是到了1980年初,F1为了地面效应(Ground Effect),莲花车队创办人柯林查普曼先生首度将主动式悬吊应用在F1车辆上。
上一篇:什幺?这幺複杂的神经路线居然没什幺用! 下一篇:什幺?长安CM8不到五万人民币!